\u003c/a>\r\n","recommend":[{"base62Id":"8ltuvLQmtmj","url":"http://ah.ifeng.com/c/8ltuvLQmtmj","title":"網鏈灣區·“滁”新引力","commentUrl":"ucms_8ltuvLQmtmj","newsTime":"2025-08-18 09:40:44"},{"base62Id":"8la8EJHrvEx","url":"http://hb.ifeng.com/c/8la8EJHrvEx","title":"網友募合伙人在殯儀館賣咖啡 招租方回應","commentUrl":"ucms_8la8EJHrvEx","newsTime":"2025-08-06 08:49:08"},{"base62Id":"8lXKk6QPTLY","url":"http://hb.ifeng.com/c/8lXKk6QPTLY","title":"專業舞者、攝影師、雙非畢業生:在團播直播間就業","commentUrl":"ucms_8lXKk6QPTLY","newsTime":"2025-08-04 08:03:22"},{"base62Id":"8lXKk6QPTL8","url":"http://hb.ifeng.com/c/8lXKk6QPTL8","title":"實探印樂大師任20年方丈的白馬寺:基本無商業元素","commentUrl":"ucms_8lXKk6QPTL8","newsTime":"2025-08-04 07:51:57"},{"base62Id":"8lRemgeWBBH","url":"http://hb.ifeng.com/c/8lRemgeWBBH","title":"武漢一酒店推出“寵物陪睡”服務","commentUrl":"ucms_8lRemgeWBBH","newsTime":"2025-08-01 07:30:26"},{"base62Id":"8lPs2ctolsD","url":"http://sn.ifeng.com/c/8lPs2ctolsD","title":"葫蘆島一海洋樂園衛生間洗手池按時收費 0.3元15秒","commentUrl":"ucms_8lPs2ctolsD","newsTime":"2025-07-31 08:35:02"},{"base62Id":"8lO2PMISu6N","url":"http://sn.ifeng.com/c/8lO2PMISu6N","title":"江西一樹林發現被丟棄藥品?官方成立聯合調查組調查","commentUrl":"ucms_8lO2PMISu6N","newsTime":"2025-07-30 08:54:19"},{"base62Id":"8lMaTPL7YVB","url":"http://sn.ifeng.com/c/8lMaTPL7YVB","title":"廣東一高校碩士新生稱宿舍安排與招生宣傳不符","commentUrl":"ucms_8lMaTPL7YVB","newsTime":"2025-07-29 08:41:53"},{"base62Id":"8lHiRIqzkpw","url":"http://hb.ifeng.com/c/8lHiRIqzkpw","title":"千億縣“爆發期”將至 湖北領頭,浙江、山東緊追","commentUrl":"ucms_8lHiRIqzkpw","newsTime":"2025-07-26 08:01:53"},{"base62Id":"8lGp9WNL5Rb","url":"http://sn.ifeng.com/c/8lGp9WNL5Rb","title":"貴陽街頭一只猴子在高空走電線 網友調侃“猴子成精”","commentUrl":"ucms_8lGp9WNL5Rb","newsTime":"2025-07-25 09:10:23"}],"video":[],"asideAd2":"","asideAd1":"\u003ca href=\"http://www.cl0722.com/c/special/8kyaXFKokTo\" target=\"_blank\">\r\n\u003cimg src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29/5B6E23F2F6DEA1EA379BE6810CF99E42136F7005_size104_w300_h254.jpg\" width=\"300\" height=\"245\" border=\"0\">\u003c/a>\r\n\r\n\r\n\r\n\r\n","topAd":"\r\n\u003cdiv style=\"padding:10px 0 0 0px;\">\r\n\r\n\u003ca href=\"http://www.cl0722.com/\" target=\"_blank\">\r\n\u003cimg src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37/C0564EF990D0606C949C0DA6AEF2EF5C9E932666_size104_w1000_h90.jpg\" width=\"1000\" height=\"90\" border=\"0\">\u003c/a>\r\n\u003c/div>","floatAd":"","newsList":[],"logoAd":"\u003cstyle>\r\n\t.gmad{position: absolute;top:25px;left:580px}\r\n\u003c/style>\r\n\r\n\u003c!--\u003cdiv class=\"gmad\">\u003ca href=\"http://www.cl0722.com/c/8NlhlBk2REr\" target=\"_bank\">\u003cimg border=\"0\" src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3_09/658FD9293D43F0EB012F173243F33C4795D90264_size2_w65_h25.png\">\u003c/a>\u003c/div>-->","infoAd":[],"chipObj":{"asideAd5":"160595","contentBottomAd":"160589","asideAd4":"160594","picNews":"195259","asideAd3":"160593","searchPath":"200-213-","hardAd":"160590","recommend":"195258","video":"195189","asideAd2":"160592","asideAd1":"160591","topAd":"160587","floatAd":"160596","newsList":"195188","logoAd":"160588","infoAd":"195185"},"hostname":"www.cl0722.com","docData":{"type":"article","noffhFlag":false,"fhhAccountDetail":{"cateid":"撫州日報","type":"source","catename":"撫州日報","description":"","cateSource":"","backgroud":"http://p1.ifengimg.com/ifengimcp/pic/20160919/d236177a15798b010c4c_size104_w720_h186.png","api":"http://api.iclient.ifeng.com/api_wemedia_list?type=source&keyword=%E6%8A%9A%E5%B7%9E%E6%97%A5%E6%8A%A5","originalName":"","redirectTab":"article","newsTime":"2025-09-03 13:41:11","authorUrl":"https://ipaper.zgfznews.com/bz/html/content.html?date=2025-09-03&pageIndex=2&cid=46&articleId=zf3sDJkBIxAsouqZfVPP&articleIndex=1"},"logo":{"logo":"http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0_35/69B1E601A7AD0653F3D9FD1E4E58B3DC986A1D1E_w322_h54.png","title":"江西"},"domain":"www.cl0722.com","base62Id":"8mLMMwrPhNJ","breadCrumbdata":[{"url":"/shanklist/200-/","title":"地方站"},{"url":"http://www.cl0722.com/","title":"江西"},{"url":"http://www.cl0722.com/shanklist/200-213-216131-/","title":"人文"},{"url":"http://www.cl0722.com/shanklist/200-213-216131-216134-/","title":"揭秘"}],"searchPath":"200-213-216131-216134-,200-213-216085-,200-213-216075-","title":"(抗戰勝利80周年)抗日戰場上的撫州身影","newsTime":"2025-09-03 13:41:11","wemediaEAccountId":"","source":"撫州日報","sourceUrl":"https://ipaper.zgfznews.com/bz/html/content.html?date=2025-09-03&pageIndex=2&cid=46&articleId=zf3sDJkBIxAsouqZfVPP&articleIndex=1","author":"","summary":"(抗戰勝利80周年)抗日戰場上的撫州身影","imagesInContent":[{"size":131,"width":271,"url":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36/BA92DD61A95EB07DE3790206C754741647BAEF2D_size131_w271_h361.png","height":361},{"size":227,"width":276,"url":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36/0E26B07FFA87A2644AE4497369C35B459673F043_size227_w276_h351.png","height":351},{"size":1107,"width":574,"url":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36/7FBD11D376B50553A79DB71CADE8A66BC5F0C268_size1107_w574_h813.png","height":813},{"size":1133,"width":970,"url":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36/025F0E453CA61F025ED6DEE00FBB1639BA6B7D8F_size1133_w970_h727.png","height":727},{"size":1697,"width":1341,"url":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36/5AEAECC38748D4EA42A8BF54817E46BF3FAF7EB3_size1697_w1341_h754.png","height":754},{"size":1854,"width":1575,"url":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36/60526F51508891071C2ABE02CEF3716A5AFDA859_size1854_w1575_h886.png","height":886},{"size":1134,"width":823,"url":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36/3A9D0442931AF198E946E53769BAF7F21E4A7ADD_size1134_w823_h641.png","height":641},{"size":1550,"width":1281,"url":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36/4F47A557DCBA1709F13009FB1826622969BE1AE9_size1550_w1281_h854.png","height":854},{"size":511,"width":599,"url":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36/3A5AA0CF2C9B6BD6E8FE0BC203BD0C9E4D8560CE_size511_w599_h399.png","height":399}],"bdImg":"http://d.ifengimg.com/w121_h75_q90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36/BA92DD61A95EB07DE3790206C754741647BAEF2D_size131_w271_h361.png","pcUrl":"http://www.cl0722.com/c/8mLMMwrPhNJ","url":"http://www.cl0722.com/c/8mLMMwrPhNJ","commentUrl":"ucms_8mLMMwrPhNJ","skey":"84ec49","voteId":"ucms_8mLMMwrPhNJ","isOriginal":"0","contentData":{"contentList":[{"data":"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\">\u003cstrong>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特別報道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\">\u003cstrong>抗日戰場上的撫州身影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,回望那段烽火歲月,撫州兒女以熱血和忠誠,在民族救亡的歷史畫卷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身影——無論是馳騁疆場的將領,還是挺身而出的百姓,都以“不畏強暴、血戰到底”的信念,為抗戰勝利注入了強勁的“撫州動能”。\u003c/p>\u003cp>作為江西重要的軍事人才輸出地,全面抗戰期間,撫州涌現出一批具有戰略影響力的將領,成為贛東子弟兵抗戰精神的生動縮影。李井泉率部深入大青山敵后,歷經百戰開辟根據地,團結少數民族群眾穩穩守住晉西北北大門;周建屏在平型關戰役中主攻側翼,重創日軍,隨后創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,以“發動群眾、武裝割據”的實踐為根據地建設樹立典范;符竹庭從平型關戰場轉戰冀魯邊、濱海區,以“翻邊戰術”奇襲郯城殲敵奪地;廖鼎祥在晉察冀反“掃蕩”中屢破強敵,在孟壽根據地積極籌糧濟軍,保障前線供給……這些將領作為戰略要地的開拓者,以果敢行動打開華北敵后抗戰新局面。\u003c/p>\u003cp>除了軍事戰場的開拓,撫州將領還在不同崗位貢獻力量:舒同執筆《抗敵報》,撰寫多篇抗戰政工經典文獻,以筆為刀凝聚軍心士氣;傅大慶潛伏北平籌建秘密電臺,傳遞國際支援信息直至犧牲,于隱蔽戰線作出卓越貢獻;鐘民在蘇中反“清鄉”中頑強抗爭,周復率敢死隊奮勇沖殺血灑疆場,江含章積極參與百團大戰……這些將領雖崗位各異、經歷不同,卻都將個人命運與民族救亡緊密相連,以“開拓進取、敢打硬仗”的銳氣、“團結群眾、依靠人民”的智慧、“舍生忘死、矢志報國”的擔當,詮釋著贛東兒女的愛國情懷。\u003c/p>\u003cp>面對日軍的侵略與暴行,撫州人民從未退縮,他們以簡陋的武器、靈活的戰術和堅定的意志,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。在鄉野山林間,游擊戰成為群眾抗敵的重要方式:臨川長嶺、鳳崗的群眾組建起百人游擊隊,擊斃日寇30余名;云山農民付德仔等8人手持梭鏢,先后打死竄擾的日軍20余人,還奪獲步槍10支、子彈數百發,后來他們的隊伍發展到20余人,與東鄉古家塘一支20余人的農民自衛組織聯合,組成抗日游擊隊,在蘆場嶺、云山和進賢大埠坪等地多次伏擊日軍搜索隊,累計打死打傷日軍30余人;東鄉崗上積毛栗崗武術師饒嘉貴、饒福英兄妹,面對進村搶劫的日軍毫不畏懼,合力打死3名敵人;宜黃棠陰永興橋的農民群眾得知日軍入侵消息后,紛紛拿起鳥槍隱蔽在路側山林中,找準時機襲擊日軍,打死打傷日軍數十人;崇仁許坊諳源農民李大生,組織20多名青壯年在橫坑嶺設伏,成功斃傷日軍10人,繳獲步槍15支;金溪琉璃北岸村民余發面對日軍強暴奮起反抗,打礱匠黃禾尚、農民黃永昌聞聲趕來,用木棍擊斃日本兵,憤怒的日軍隨后實施報復,縱火燒毀40余棟房屋,殺害22名村民,但這份反抗的勇氣始終留在了贛東大地。\u003c/p>\u003cp>知識分子同樣展現出家國大義。曾任浙甌海關監督兼外交部溫州特派員的南城人程希文,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,他帶著女兒程乃萱返回南昌;1939年九江戰事吃緊,他又遷回南城老家。時任國民政府通訊員的弟弟程希孟、在武漢大學任教授的兒子程乃頤,深知南城地處東南前線危機四伏,多次勸說他前往四川避難,均被他回信婉拒。1942年6月3日臨川陷落后,南城危在旦夕,其弟程希泰、程希亮專程趕來接他去黎川躲避,他依然堅持不去。6月8日,心遠中學遷往黎川,程希文來到學校與校長熊育錫話別時說:“我老了,應該留在家鄉倡導抗敵。倘有不測,愿以身殉。江西為文章節義之邦,文天祥是我們的榜樣。在這民族生死存亡的時刻,我豈能偷生?”6月9日,日軍攻陷南城,城內商店全部關閉,日軍得不到副食品和蔬菜供應,日軍司令官田孝行企圖誘勸程希文、程希顏兄弟當漢奸,讓程希文出任維持會主席。面對威逼利誘,程希文兄弟無比憤怒,痛罵日本侵略者侵占中國大片國土、犯下淫擄焚殺的滔天罪行,日軍惱羞成怒,當場槍殺了程氏兄弟。\u003c/p>\u003cp>撫州人民的抗爭實踐表明,無論是農民、手工業者還是知識分子,皆以最樸素的方式詮釋了“國家興亡,匹夫有責”的信念。他們自發組織、靈活抗敵、寧死不降,為全國抗戰注入了來自贛東大地的堅韌力量。撫州的抗戰史,是一部將地理優勢轉化為戰略優勢、民眾覺醒匯聚民族力量、個人犧牲融入家國命運的區域抗爭史。在民族存亡之際、國家危難之時,撫州人民以堅韌不屈、眾志成城的信念筑起了一道道贛東防線,民眾從田間地頭走向抗日戰場,以游擊戰襲擾敵寇、以物資支援前線、以文化宣傳凝聚人心,將樸素的家國情懷轉化為持久的抗爭力量,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,其蘊含的堅韌、智慧與犧牲精神,至今仍在贛東大地熠熠生輝,激勵后人銘記歷史、珍視和平,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續寫民族復興的壯麗篇章。\u003c/p>\u003cp>鄢春琴 周櫻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detailPic\">\u003cimg src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36/BA92DD61A95EB07DE3790206C754741647BAEF2D_size131_w271_h361.png\" alt=\"(抗戰勝利80周年)抗日戰場上的撫州身影\" />\u003c/p>\u003cp>\u003cstrong>符竹庭:血灑贛榆留英名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符竹庭(1912年—1943年),廣昌縣頭陂鎮邊界村人。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,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。抗日戰爭爆發后,編入八路軍第115師343旅,任686團政治處主任,參與平型關戰役。后奉命開創冀魯邊抗日根據地,建立多個民主政權。1941年率部東進濱海,創建濱海抗日根據地。1943年1月,運用“翻邊戰術”攻打郯城,殲敵千余人。同年11月,率部攻打贛榆城,生俘偽軍2000余人,后在反擊日偽軍偷襲時,身負重傷犧牲。他被劉少奇贊為“軍政兼優”。2014年被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錄。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detailPic\">\u003cimg src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36/0E26B07FFA87A2644AE4497369C35B459673F043_size227_w276_h351.png\" alt=\"(抗戰勝利80周年)抗日戰場上的撫州身影\" />\u003c/p>\u003cp>\u003cstrong>傅大慶:創建馬來西亞共產黨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傅大慶(1900年—1944年),臨川上頓渡人。五四運動時期積極投身愛國運動。1920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,1921年赴莫斯科學習并轉為中共黨員。回國后擔任蘇聯代表團團長鮑羅廷和軍事顧問加倫將軍的翻譯,參加過東征、北伐和南昌起義、廣州起義,還在南洋地區領導革命斗爭,參與創建馬來西亞共產黨,當選馬共中央常委兼宣傳部部長。抗日戰爭爆發后,在武漢、重慶從事統戰和軍事翻譯工作,其翻譯的《戰爭論》獲朱德、葉劍英高度評價。1941年,奉派到北平籌建秘密電臺,1944年被日軍逮捕,于抗戰勝利前夕被殺害。葉劍英稱他是“極好的同志”。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detailPic\">\u003cimg src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36/7FBD11D376B50553A79DB71CADE8A66BC5F0C268_size1107_w574_h813.png\" alt=\"(抗戰勝利80周年)抗日戰場上的撫州身影\" />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\">\u003cstrong>周建屏:“抗日到底”的傳奇將軍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周建屏(1892年—1938年),祖籍江西金溪,生于云南宣威。早年入滇軍,參與辛亥革命等,1927年經朱德培養加入中國共產黨,同年參加南昌起義。1929年赴贛東北,領導武裝起義,創建中國工農紅軍贛東北第一游擊大隊,歷任紅十軍、紅十一軍軍長等職。1933年參與反“圍剿”戰爭。\u003c/p>\u003cp>紅軍主力長征后,他率部開展游擊戰,負重傷后赴滬治療,傷愈后到延安。1937年,任八路軍115師343旅副旅長,參加平型關戰役,后開辟晉察冀軍區四分區并任司令員,率部重創日偽。1938年因脊髓炎惡化逝世,晉察冀邊區特設“建屏縣”以示紀念。2014年被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錄。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\">\u003cstrong>周復:捐軀抗日戰場的愛國將領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周復(1900年—1943年),臨川湖南鄉沙湖周家村人。1924年棄商從戎,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,后赴日留學。1932年“一·二八”事變后回國,參與組建“三民主義力行社”。抗戰期間,任魯蘇戰區政治部中將主任等職,創辦《陣中日報》鼓舞抗戰士氣。1941年協助八路軍在沂蒙山區對日作戰。1943年2月于山東安丘率部突圍時中彈殉國,為抗戰時期國民黨軍中將級政工高官陣亡第一人,后被追授陸軍上將軍銜。2014年被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錄。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\">\u003cstrong>戴用章:血灑藍天壯烈殉國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戴用章(1910年—1937年),崇仁縣河上鎮唐剩村人。1933年經保薦入軍校學習,后轉入杭州筧橋中央航空學校學習航空技術,1937年4月畢業后任空軍飛行員。1937年6月他回家結婚,七七事變后新婚第3天接令歸隊。淞滬會戰中,他3次參戰,擊落日機2架、擊傷3架,升為中隊隊長。同年9月30日,在河南空戰中犧牲,年僅27歲。民國政府追授其為抗日烈士,家鄉崇仁為其修建“忠烈祠”“忠烈第”。新中國成立后,崇仁縣人民政府在“忠烈祠”遺址處修建革命烈士紀念碑,供后人瞻仰。2025年被列入第四批著名抗日英烈名錄。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\">\u003cstrong>邱祖明:作戰負傷仍堅持革命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邱祖明(1909年—1941年),資溪縣高田鎮人。1928年受贛東北黨組織影響,加入“西鄉農民協會”走上革命道路,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,1933年任嵩市區軍事部部長。第五次反“圍剿”后,隨游擊隊轉移至閩北,任閩北獨立師供給部主任,1937年其所在部隊改編為新四軍,開赴抗日前線。1938年負傷回閩北,后以殘疾軍人身份回嵩市建立地下黨組織,以嵩市小學為據點,宣傳抗日、動員青年參軍,打開了抗日救亡工作新局面。1940年任資溪縣委書記,推進抗日工作并鎮壓惡霸。1941年“皖南事變”后,因叛徒出賣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。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\">\u003cstrong>包存生:從戰斗英雄到模范黨員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包存生,東鄉區離休干部,1926年出生,1944年3月加入八路軍,投身抗日戰爭。\u003c/p>\u003cp>參軍后,他被編入十九團,隨部隊進入河北滄州地區開展抗日游擊戰,多次破壞日軍交通線,并在首次戰斗中打死、打傷敵軍十余人。在一次放哨時,面對數倍于己的日軍隊伍,他依托地形用步槍和手榴彈頑強阻擊,直到援軍抵達全殲敵人。\u003c/p>\u003cp>抗日戰爭勝利后,他參加過魯西南戰役、千里挺進大別山、淮海戰役、渡江戰役等重要軍事行動,屢立戰功。1947年獲“個人二等模范”稱號,1948年榮立個人三等功,并于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。1954年,包存生轉業至東鄉工作,直至1982年離休。\u003c/p>\u003cp>和平年代,他始終保持著軍人的作風和共產黨員的本色,生活中勤儉自律,堅守“不拿群眾一針一線”的原則。物資匱乏時,他拒絕向單位要油票;住院時不愿多花公家錢,他執意提前出院。他重視家風教育,常以親身經歷教育后代珍惜當下。其大女兒受其影響,21歲入黨并在崗位多次獲評先進;曾外孫曾博宇也在他的言傳身教下,積極服務社會,主動承擔志愿服務工作。\u003c/p>\u003cp>包存生一生秉持“守住底線、幫助他人”的信念,以樸實言行詮釋著抗戰精神的當代意義。他的故事不僅是一段個人抗戰史的縮影,更成為凝聚家風、影響社會的精神力量,彰顯出一名老黨員歷經烽火而初心不改的崇高品格。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detailPic\">\u003cimg src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36/025F0E453CA61F025ED6DEE00FBB1639BA6B7D8F_size1133_w970_h727.png\" alt=\"包存生(中)與家人\" />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 picIntro\">包存生(中)與家人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\">\u003cstrong>王渭康:生命護情報三代鑄忠魂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王渭康,金溪縣離休干部,是一位歷經烽火歲月的抗戰老兵。1944年,年僅14歲的他目睹同胞慘遭日軍殺害,毅然加入浙東抗日三五支隊。因機智靈活且略通日語,他化名“阿杜”,以販賣香煙、零食等為掩護,在敵占區從事地下情報工作,多次冒險傳遞重要軍情。\u003c/p>\u003cp>在一次執行任務途中,他目睹日軍將7人活埋,其中2名為游擊隊員。當晚,一個班戰士潛入日軍吊水周據點,他用日語引開哨兵注意,協同戰友制伏崗哨,成功救出全部被埋人員。“情報在,人就在”,是王渭康用生命踐行的承諾。在嚴酷的斗爭環境中,他想盡各種方法隱藏情報,以通過日偽軍的嚴密搜查,用生命守護情報線的暢通。\u003c/p>\u003cp>1963年,王渭康轉業至金溪縣原糧食局,任總務一職,負責后勤保障工作。他以軍人特有的嚴謹和細致,默默守護群眾的“米袋子”。他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、克己奉公的作風,深受同事和鄉鄰敬重。\u003c/p>\u003cp>更令他自豪的是,家中祖孫三代延續報國傳統,均參軍入伍。他常教育子孫:“只要祖國需要,就要沖在第一線。”孫子王孜說,爺爺和父親為自己上了最好的國防教育課。如今,王渭康也常向鄰里孩子講述抗戰故事,叮囑他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,努力學習、報效國家。\u003c/p>\u003cp>從烽火歲月的“阿杜”到和平時期的建設者,王渭康用一生詮釋了什么是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。95歲的他腰桿筆直、精神矍鑠,眼中仍閃爍著堅定的光芒。他不僅是抗戰歷史的親歷者,更是一座跨越時代的精神橋梁,讓英雄的故事和愛國信念生生不息、代代相傳。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detailPic\">\u003cimg src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36/5AEAECC38748D4EA42A8BF54817E46BF3FAF7EB3_size1697_w1341_h754.png\" alt=\"王渭康\" />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 picIntro\">王渭康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\">\u003cstrong>江春太:為國家而戰為人民而活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江春太,1923年出生于金溪縣,是一位歷經抗日戰爭、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。\u003c/p>\u003cp>10歲時,紅軍第四次反“圍剿”隊伍路過家鄉,戰士們“打土豪、分田地”,給村民分糧食、衣物,這一幕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顆革命的種子。\u003c/p>\u003cp>1943年,20歲的他加入閩贛游擊縱隊,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開展游擊作戰,曾親歷五峰山戰役等激烈戰斗,在五峰山戰役中險遭炮彈擊中仍堅持戰斗。解放戰爭期間,他參加山東多地的戰役,多次立功。1948年,他加入中國共產黨。1950年隨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鮮參戰,在長津湖戰役中于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嚴寒中堅守陣地,身體多處凍傷,因作戰英勇獲朝鮮政府頒發的功勛章。\u003c/p>\u003cp>1956年轉業后,他主動選擇到條件艱苦的浙江舟山工作。27年間,他始終恪守黨員本色,兩次讓出加工資機會,分房選最舊的,離休后仍住60余平方米老房。2024年腦梗住院,醫生建議他轉康復醫院休養,面對高昂的費用,他一口回絕:“國家給我的待遇夠好了,不能再添麻煩!”\u003c/p>\u003cp>江春太十分重視紅色精神的傳承,常向家人和青少年講述抗戰經歷和戰友事跡,教導后代珍惜和平、報效國家。在他的影響下,兒子和孫女都加入中國共產黨,兒子更成為紅色宣講團成員,持續傳播革命故事。盡管已102歲高齡,他仍堅持參與紅色教育活動,用親身經歷激勵年輕一代不忘歷史、奮發向前。\u003c/p>\u003cp>江春太用一生踐行“為國家而戰、為人民而活”的誓言,其愛國擔當、無私奉獻的精神,不僅成為家族的寶貴財富,還持續激勵著更多人傳承紅色基因、建設強大國家。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detailPic\">\u003cimg src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36/60526F51508891071C2ABE02CEF3716A5AFDA859_size1854_w1575_h886.png\" alt=\"江春太(資料圖)\" />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 picIntro\">江春太(資料圖)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\">\u003cstrong>張德福:一生戎馬守護家國和平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張德福,撫州市工信局離休干部,家住臨川區,1928年出生,是一位歷經抗日戰爭、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。\u003c/p>\u003cp>張德福1945年參加中國遠征軍,被編入國民革命軍93軍22師2團迫擊炮連,成為一名迫擊炮手,先后在緬甸、越南與日寇作戰,并參加了接受日軍受降儀式。\u003c/p>\u003cp>解放戰爭時期,他在遼寧楊仗子戰役中被俘,棄暗投明,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,先后在林源支隊獨立團、獨立8師、第四十八軍一四四師服役,參與過四平戰役、攻打皮家屯等戰斗,從步兵成長為機炮連60炮班班長,還曾見證北平和平解放,參與贛州、廣州剿匪。\u003c/p>\u003cp>抗美援朝時期,他被編入中國人民志愿軍高炮17團,駐守鴨綠江畔保衛橋梁,后又駐守朝鮮某機場,親歷激烈戰斗,見證了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珍貴。\u003c/p>\u003cp>硝煙散盡后,張德福始終保持軍人本色,常以“和平來之不易,要珍惜,更要守護”教導后輩,將烽火歲月的精神融入家風傳承。其小兒子張藏鴻回憶,父親的人生經歷與信念,始終是家人的精神指引。如今雖年近百歲,他仍以自身經歷弘揚愛國精神,激勵后輩銘記歷史、守護和平。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detailPic\">\u003cimg src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36/3A9D0442931AF198E946E53769BAF7F21E4A7ADD_size1134_w823_h641.png\" alt=\"張德福(左)與家人(資料圖)\" />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 picIntro\">張德福(左)與家人(資料圖)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\">\u003cstrong>紀念是為了更好走向未來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80年前,當抗戰勝利的捷報傳遍贛東大地,撫州兒女用鮮血與堅守換來的和平,成為這片土地最珍貴的記憶;80年后的今天,我們回望抗日戰場上的撫州身影,不是為了沉溺于過往的苦難,而是為了接過精神的火炬,指引我們更好地走向未來。\u003c/p>\u003cp>翻開撫州的抗戰史,每一頁都寫滿“傳承”的密碼。當年,李井泉深入大青山敵后開辟根據地,靠的是“開拓進取、敢打硬仗”的銳氣;周建屏創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,憑的是“團結群眾、依靠人民”的智慧;符竹庭以“翻邊戰術”奇襲郯城,顯的是“靈活應變、勇于突破”的膽識……這些將領將個人命運與民族救亡綁定,用行動詮釋了贛東子弟兵的擔當——而這份擔當,早已融入撫州的血脈。\u003c/p>\u003cp>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,也是最好的清醒劑。當年,撫州百姓用最樸素的方式守護家國:云山農民付德仔以梭鏢奪槍,宜黃農民持鳥槍伏擊日軍,金溪村民為反抗暴行挺身而出;南城人程希文面對日軍誘降,一句“愿以身殉”“豈能偷生”,將知識分子的氣節刻進歷史。從抗戰時期的“浴血沖鋒”到和平年代的“平凡堅守”,變的是人生場景,不變的是刻在贛東人骨子里的精神基因。\u003c/p>\u003cp>如今,這些精神正通過抗戰老兵的言傳身教融入當下:包存生用“現在節儉,是為了將來不慌”的家訓影響四代人,曾外孫積極服務社會,主動承擔志愿服務工作;江春太以“黨叫干啥就干啥”的信念教育子女,孫女海外學成后聽從他的勸誡回國報效……當年輕一代從這些故事里讀懂“家國”的含義,當更多人把抗戰精神轉化為干事創業的動力,歷史的價值便真正得以實現。\u003c/p>\u003cp>有人說,和平年代無需再赴湯蹈火,但撫州的發展實踐告訴我們,抗戰精神從未過時。面對產業升級的挑戰,我們需要“血戰到底”的韌勁;面對民生改善的任務,我們需要“依靠人民”的初心;面對區域競爭的壓力,我們需要“敢打硬仗”的魄力。我們無需復刻戰火中的犧牲,卻需要在平凡崗位上延續“不畏難、不服輸”的勁頭;我們不必再面對槍林彈雨,卻需要在發展挑戰前堅守“敢擔當、善作為”的信念。\u003c/p>\u003cp>80年歲月流轉,贛東大地早已換了新顏,但抗日戰場上那些撫州身影留下的精神財富,始終是我們前行的底氣。讓我們帶著這份精神,在新時代的“長征路”上繼續堅守、繼續奮斗,讓抗戰精神不僅成為歷史的印記,更成為照亮未來的光芒,讓撫州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中,書寫出更加壯麗的新篇章。王金平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detailPic\">\u003cimg src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36/4F47A557DCBA1709F13009FB1826622969BE1AE9_size1550_w1281_h854.png\" alt=\"▲在東鄉區革命紀念公園,公安民警、消防戰士、少先隊員向革命英雄紀念碑敬獻鮮花、敬禮默哀,以此傳承紅色基因、緬懷革命先烈(資料圖)。通訊員饒方其攝\" />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picIntro\">▲在東鄉區革命紀念公園,公安民警、消防戰士、少先隊員向革命英雄紀念碑敬獻鮮花、敬禮默哀,以此傳承紅色基因、緬懷革命先烈(資料圖)。通訊員饒方其攝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detailPic\">\u003cimg src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36/3A5AA0CF2C9B6BD6E8FE0BC203BD0C9E4D8560CE_size511_w599_h399.png\" alt=\"▲在樂安縣革命烈士紀念碑前,學生們為英烈敬獻鮮花(資料圖)。通訊員邱志超攝\" />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picIntro\">▲在樂安縣革命烈士紀念碑前,學生們為英烈敬獻鮮花(資料圖)。通訊員邱志超攝\u003c/p>","type":"text"}],"currentPage":0,"pageSize":1},"editorName":"anwenting","faceUrl":"","vestAccountDetail":{},"subscribe":{"cateid":"撫州日報","type":"source","catename":"撫州日報","description":"","cateSource":"","backgroud":"http://p1.ifengimg.com/ifengimcp/pic/20160919/d236177a15798b010c4c_size104_w720_h186.png","api":"http://api.iclient.ifeng.com/api_wemedia_list?type=source&keyword=%E6%8A%9A%E5%B7%9E%E6%97%A5%E6%8A%A5","originalName":"","redirectTab":"article","newsTime":"2025-09-03 13:41:11","authorUrl":"https://ipaper.zgfznews.com/bz/html/content.html?date=2025-09-03&pageIndex=2&cid=46&articleId=zf3sDJkBIxAsouqZfVPP&articleIndex=1"}},"keywords":"撫州,南城,贛東,北平,臨川,郯城,江西,朝鮮,率部,金溪縣","hasCopyRight":false,"sourceReason":"長效特稿","isHubeiLocal":false,"interact":{"isCloseShare":false,"isCloseLike":false,"isOpenCandle":false,"isOpenpray":false},"__nd__":"ne883dbn.ifeng.com","__cd__":"c01049em.ifeng.com"}; var adKeys = []; var __apiReport = (Math.random() > 0.99);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= 50; for (var i = 0,len = adKeys.length; i

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-人妻人人澡人人添人人爽-国产无套内射普通话对白-在线观看黄a片免费网站

(抗戰勝利80周年)抗日戰場上的撫州身影
江西
江西 > 人文 > 揭秘 > 正文

(抗戰勝利80周年)抗日戰場上的撫州身影

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特別報道

抗日戰場上的撫州身影

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,回望那段烽火歲月,撫州兒女以熱血和忠誠,在民族救亡的歷史畫卷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身影——無論是馳騁疆場的將領,還是挺身而出的百姓,都以“不畏強暴、血戰到底”的信念,為抗戰勝利注入了強勁的“撫州動能”。

作為江西重要的軍事人才輸出地,全面抗戰期間,撫州涌現出一批具有戰略影響力的將領,成為贛東子弟兵抗戰精神的生動縮影。李井泉率部深入大青山敵后,歷經百戰開辟根據地,團結少數民族群眾穩穩守住晉西北北大門;周建屏在平型關戰役中主攻側翼,重創日軍,隨后創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,以“發動群眾、武裝割據”的實踐為根據地建設樹立典范;符竹庭從平型關戰場轉戰冀魯邊、濱海區,以“翻邊戰術”奇襲郯城殲敵奪地;廖鼎祥在晉察冀反“掃蕩”中屢破強敵,在孟壽根據地積極籌糧濟軍,保障前線供給……這些將領作為戰略要地的開拓者,以果敢行動打開華北敵后抗戰新局面。

除了軍事戰場的開拓,撫州將領還在不同崗位貢獻力量:舒同執筆《抗敵報》,撰寫多篇抗戰政工經典文獻,以筆為刀凝聚軍心士氣;傅大慶潛伏北平籌建秘密電臺,傳遞國際支援信息直至犧牲,于隱蔽戰線作出卓越貢獻;鐘民在蘇中反“清鄉”中頑強抗爭,周復率敢死隊奮勇沖殺血灑疆場,江含章積極參與百團大戰……這些將領雖崗位各異、經歷不同,卻都將個人命運與民族救亡緊密相連,以“開拓進取、敢打硬仗”的銳氣、“團結群眾、依靠人民”的智慧、“舍生忘死、矢志報國”的擔當,詮釋著贛東兒女的愛國情懷。

面對日軍的侵略與暴行,撫州人民從未退縮,他們以簡陋的武器、靈活的戰術和堅定的意志,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。在鄉野山林間,游擊戰成為群眾抗敵的重要方式:臨川長嶺、鳳崗的群眾組建起百人游擊隊,擊斃日寇30余名;云山農民付德仔等8人手持梭鏢,先后打死竄擾的日軍20余人,還奪獲步槍10支、子彈數百發,后來他們的隊伍發展到20余人,與東鄉古家塘一支20余人的農民自衛組織聯合,組成抗日游擊隊,在蘆場嶺、云山和進賢大埠坪等地多次伏擊日軍搜索隊,累計打死打傷日軍30余人;東鄉崗上積毛栗崗武術師饒嘉貴、饒福英兄妹,面對進村搶劫的日軍毫不畏懼,合力打死3名敵人;宜黃棠陰永興橋的農民群眾得知日軍入侵消息后,紛紛拿起鳥槍隱蔽在路側山林中,找準時機襲擊日軍,打死打傷日軍數十人;崇仁許坊諳源農民李大生,組織20多名青壯年在橫坑嶺設伏,成功斃傷日軍10人,繳獲步槍15支;金溪琉璃北岸村民余發面對日軍強暴奮起反抗,打礱匠黃禾尚、農民黃永昌聞聲趕來,用木棍擊斃日本兵,憤怒的日軍隨后實施報復,縱火燒毀40余棟房屋,殺害22名村民,但這份反抗的勇氣始終留在了贛東大地。

知識分子同樣展現出家國大義。曾任浙甌海關監督兼外交部溫州特派員的南城人程希文,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,他帶著女兒程乃萱返回南昌;1939年九江戰事吃緊,他又遷回南城老家。時任國民政府通訊員的弟弟程希孟、在武漢大學任教授的兒子程乃頤,深知南城地處東南前線危機四伏,多次勸說他前往四川避難,均被他回信婉拒。1942年6月3日臨川陷落后,南城危在旦夕,其弟程希泰、程希亮專程趕來接他去黎川躲避,他依然堅持不去。6月8日,心遠中學遷往黎川,程希文來到學校與校長熊育錫話別時說:“我老了,應該留在家鄉倡導抗敵。倘有不測,愿以身殉。江西為文章節義之邦,文天祥是我們的榜樣。在這民族生死存亡的時刻,我豈能偷生?”6月9日,日軍攻陷南城,城內商店全部關閉,日軍得不到副食品和蔬菜供應,日軍司令官田孝行企圖誘勸程希文、程希顏兄弟當漢奸,讓程希文出任維持會主席。面對威逼利誘,程希文兄弟無比憤怒,痛罵日本侵略者侵占中國大片國土、犯下淫擄焚殺的滔天罪行,日軍惱羞成怒,當場槍殺了程氏兄弟。

撫州人民的抗爭實踐表明,無論是農民、手工業者還是知識分子,皆以最樸素的方式詮釋了“國家興亡,匹夫有責”的信念。他們自發組織、靈活抗敵、寧死不降,為全國抗戰注入了來自贛東大地的堅韌力量。撫州的抗戰史,是一部將地理優勢轉化為戰略優勢、民眾覺醒匯聚民族力量、個人犧牲融入家國命運的區域抗爭史。在民族存亡之際、國家危難之時,撫州人民以堅韌不屈、眾志成城的信念筑起了一道道贛東防線,民眾從田間地頭走向抗日戰場,以游擊戰襲擾敵寇、以物資支援前線、以文化宣傳凝聚人心,將樸素的家國情懷轉化為持久的抗爭力量,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,其蘊含的堅韌、智慧與犧牲精神,至今仍在贛東大地熠熠生輝,激勵后人銘記歷史、珍視和平,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續寫民族復興的壯麗篇章。

鄢春琴 周櫻

(抗戰勝利80周年)抗日戰場上的撫州身影

符竹庭:血灑贛榆留英名

符竹庭(1912年—1943年),廣昌縣頭陂鎮邊界村人。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,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。抗日戰爭爆發后,編入八路軍第115師343旅,任686團政治處主任,參與平型關戰役。后奉命開創冀魯邊抗日根據地,建立多個民主政權。1941年率部東進濱海,創建濱海抗日根據地。1943年1月,運用“翻邊戰術”攻打郯城,殲敵千余人。同年11月,率部攻打贛榆城,生俘偽軍2000余人,后在反擊日偽軍偷襲時,身負重傷犧牲。他被劉少奇贊為“軍政兼優”。2014年被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錄。

(抗戰勝利80周年)抗日戰場上的撫州身影

傅大慶:創建馬來西亞共產黨

傅大慶(1900年—1944年),臨川上頓渡人。五四運動時期積極投身愛國運動。1920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,1921年赴莫斯科學習并轉為中共黨員。回國后擔任蘇聯代表團團長鮑羅廷和軍事顧問加倫將軍的翻譯,參加過東征、北伐和南昌起義、廣州起義,還在南洋地區領導革命斗爭,參與創建馬來西亞共產黨,當選馬共中央常委兼宣傳部部長。抗日戰爭爆發后,在武漢、重慶從事統戰和軍事翻譯工作,其翻譯的《戰爭論》獲朱德、葉劍英高度評價。1941年,奉派到北平籌建秘密電臺,1944年被日軍逮捕,于抗戰勝利前夕被殺害。葉劍英稱他是“極好的同志”。

(抗戰勝利80周年)抗日戰場上的撫州身影

周建屏:“抗日到底”的傳奇將軍

周建屏(1892年—1938年),祖籍江西金溪,生于云南宣威。早年入滇軍,參與辛亥革命等,1927年經朱德培養加入中國共產黨,同年參加南昌起義。1929年赴贛東北,領導武裝起義,創建中國工農紅軍贛東北第一游擊大隊,歷任紅十軍、紅十一軍軍長等職。1933年參與反“圍剿”戰爭。

紅軍主力長征后,他率部開展游擊戰,負重傷后赴滬治療,傷愈后到延安。1937年,任八路軍115師343旅副旅長,參加平型關戰役,后開辟晉察冀軍區四分區并任司令員,率部重創日偽。1938年因脊髓炎惡化逝世,晉察冀邊區特設“建屏縣”以示紀念。2014年被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錄。

周復:捐軀抗日戰場的愛國將領

周復(1900年—1943年),臨川湖南鄉沙湖周家村人。1924年棄商從戎,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,后赴日留學。1932年“一·二八”事變后回國,參與組建“三民主義力行社”。抗戰期間,任魯蘇戰區政治部中將主任等職,創辦《陣中日報》鼓舞抗戰士氣。1941年協助八路軍在沂蒙山區對日作戰。1943年2月于山東安丘率部突圍時中彈殉國,為抗戰時期國民黨軍中將級政工高官陣亡第一人,后被追授陸軍上將軍銜。2014年被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錄。

戴用章:血灑藍天壯烈殉國

戴用章(1910年—1937年),崇仁縣河上鎮唐剩村人。1933年經保薦入軍校學習,后轉入杭州筧橋中央航空學校學習航空技術,1937年4月畢業后任空軍飛行員。1937年6月他回家結婚,七七事變后新婚第3天接令歸隊。淞滬會戰中,他3次參戰,擊落日機2架、擊傷3架,升為中隊隊長。同年9月30日,在河南空戰中犧牲,年僅27歲。民國政府追授其為抗日烈士,家鄉崇仁為其修建“忠烈祠”“忠烈第”。新中國成立后,崇仁縣人民政府在“忠烈祠”遺址處修建革命烈士紀念碑,供后人瞻仰。2025年被列入第四批著名抗日英烈名錄。

邱祖明:作戰負傷仍堅持革命

邱祖明(1909年—1941年),資溪縣高田鎮人。1928年受贛東北黨組織影響,加入“西鄉農民協會”走上革命道路,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,1933年任嵩市區軍事部部長。第五次反“圍剿”后,隨游擊隊轉移至閩北,任閩北獨立師供給部主任,1937年其所在部隊改編為新四軍,開赴抗日前線。1938年負傷回閩北,后以殘疾軍人身份回嵩市建立地下黨組織,以嵩市小學為據點,宣傳抗日、動員青年參軍,打開了抗日救亡工作新局面。1940年任資溪縣委書記,推進抗日工作并鎮壓惡霸。1941年“皖南事變”后,因叛徒出賣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。

包存生:從戰斗英雄到模范黨員

包存生,東鄉區離休干部,1926年出生,1944年3月加入八路軍,投身抗日戰爭。

參軍后,他被編入十九團,隨部隊進入河北滄州地區開展抗日游擊戰,多次破壞日軍交通線,并在首次戰斗中打死、打傷敵軍十余人。在一次放哨時,面對數倍于己的日軍隊伍,他依托地形用步槍和手榴彈頑強阻擊,直到援軍抵達全殲敵人。

抗日戰爭勝利后,他參加過魯西南戰役、千里挺進大別山、淮海戰役、渡江戰役等重要軍事行動,屢立戰功。1947年獲“個人二等模范”稱號,1948年榮立個人三等功,并于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。1954年,包存生轉業至東鄉工作,直至1982年離休。

和平年代,他始終保持著軍人的作風和共產黨員的本色,生活中勤儉自律,堅守“不拿群眾一針一線”的原則。物資匱乏時,他拒絕向單位要油票;住院時不愿多花公家錢,他執意提前出院。他重視家風教育,常以親身經歷教育后代珍惜當下。其大女兒受其影響,21歲入黨并在崗位多次獲評先進;曾外孫曾博宇也在他的言傳身教下,積極服務社會,主動承擔志愿服務工作。

包存生一生秉持“守住底線、幫助他人”的信念,以樸實言行詮釋著抗戰精神的當代意義。他的故事不僅是一段個人抗戰史的縮影,更成為凝聚家風、影響社會的精神力量,彰顯出一名老黨員歷經烽火而初心不改的崇高品格。

包存生(中)與家人

包存生(中)與家人

王渭康:生命護情報三代鑄忠魂

王渭康,金溪縣離休干部,是一位歷經烽火歲月的抗戰老兵。1944年,年僅14歲的他目睹同胞慘遭日軍殺害,毅然加入浙東抗日三五支隊。因機智靈活且略通日語,他化名“阿杜”,以販賣香煙、零食等為掩護,在敵占區從事地下情報工作,多次冒險傳遞重要軍情。

在一次執行任務途中,他目睹日軍將7人活埋,其中2名為游擊隊員。當晚,一個班戰士潛入日軍吊水周據點,他用日語引開哨兵注意,協同戰友制伏崗哨,成功救出全部被埋人員。“情報在,人就在”,是王渭康用生命踐行的承諾。在嚴酷的斗爭環境中,他想盡各種方法隱藏情報,以通過日偽軍的嚴密搜查,用生命守護情報線的暢通。

1963年,王渭康轉業至金溪縣原糧食局,任總務一職,負責后勤保障工作。他以軍人特有的嚴謹和細致,默默守護群眾的“米袋子”。他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、克己奉公的作風,深受同事和鄉鄰敬重。

更令他自豪的是,家中祖孫三代延續報國傳統,均參軍入伍。他常教育子孫:“只要祖國需要,就要沖在第一線。”孫子王孜說,爺爺和父親為自己上了最好的國防教育課。如今,王渭康也常向鄰里孩子講述抗戰故事,叮囑他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,努力學習、報效國家。

從烽火歲月的“阿杜”到和平時期的建設者,王渭康用一生詮釋了什么是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。95歲的他腰桿筆直、精神矍鑠,眼中仍閃爍著堅定的光芒。他不僅是抗戰歷史的親歷者,更是一座跨越時代的精神橋梁,讓英雄的故事和愛國信念生生不息、代代相傳。

王渭康

王渭康

江春太:為國家而戰為人民而活

江春太,1923年出生于金溪縣,是一位歷經抗日戰爭、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。

10歲時,紅軍第四次反“圍剿”隊伍路過家鄉,戰士們“打土豪、分田地”,給村民分糧食、衣物,這一幕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顆革命的種子。

1943年,20歲的他加入閩贛游擊縱隊,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開展游擊作戰,曾親歷五峰山戰役等激烈戰斗,在五峰山戰役中險遭炮彈擊中仍堅持戰斗。解放戰爭期間,他參加山東多地的戰役,多次立功。1948年,他加入中國共產黨。1950年隨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鮮參戰,在長津湖戰役中于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嚴寒中堅守陣地,身體多處凍傷,因作戰英勇獲朝鮮政府頒發的功勛章。

1956年轉業后,他主動選擇到條件艱苦的浙江舟山工作。27年間,他始終恪守黨員本色,兩次讓出加工資機會,分房選最舊的,離休后仍住60余平方米老房。2024年腦梗住院,醫生建議他轉康復醫院休養,面對高昂的費用,他一口回絕:“國家給我的待遇夠好了,不能再添麻煩!”

江春太十分重視紅色精神的傳承,常向家人和青少年講述抗戰經歷和戰友事跡,教導后代珍惜和平、報效國家。在他的影響下,兒子和孫女都加入中國共產黨,兒子更成為紅色宣講團成員,持續傳播革命故事。盡管已102歲高齡,他仍堅持參與紅色教育活動,用親身經歷激勵年輕一代不忘歷史、奮發向前。

江春太用一生踐行“為國家而戰、為人民而活”的誓言,其愛國擔當、無私奉獻的精神,不僅成為家族的寶貴財富,還持續激勵著更多人傳承紅色基因、建設強大國家。

江春太(資料圖)

江春太(資料圖)

張德福:一生戎馬守護家國和平

張德福,撫州市工信局離休干部,家住臨川區,1928年出生,是一位歷經抗日戰爭、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。

張德福1945年參加中國遠征軍,被編入國民革命軍93軍22師2團迫擊炮連,成為一名迫擊炮手,先后在緬甸、越南與日寇作戰,并參加了接受日軍受降儀式。

解放戰爭時期,他在遼寧楊仗子戰役中被俘,棄暗投明,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,先后在林源支隊獨立團、獨立8師、第四十八軍一四四師服役,參與過四平戰役、攻打皮家屯等戰斗,從步兵成長為機炮連60炮班班長,還曾見證北平和平解放,參與贛州、廣州剿匪。

抗美援朝時期,他被編入中國人民志愿軍高炮17團,駐守鴨綠江畔保衛橋梁,后又駐守朝鮮某機場,親歷激烈戰斗,見證了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珍貴。

硝煙散盡后,張德福始終保持軍人本色,常以“和平來之不易,要珍惜,更要守護”教導后輩,將烽火歲月的精神融入家風傳承。其小兒子張藏鴻回憶,父親的人生經歷與信念,始終是家人的精神指引。如今雖年近百歲,他仍以自身經歷弘揚愛國精神,激勵后輩銘記歷史、守護和平。

張德福(左)與家人(資料圖)

張德福(左)與家人(資料圖)

紀念是為了更好走向未來

80年前,當抗戰勝利的捷報傳遍贛東大地,撫州兒女用鮮血與堅守換來的和平,成為這片土地最珍貴的記憶;80年后的今天,我們回望抗日戰場上的撫州身影,不是為了沉溺于過往的苦難,而是為了接過精神的火炬,指引我們更好地走向未來。

翻開撫州的抗戰史,每一頁都寫滿“傳承”的密碼。當年,李井泉深入大青山敵后開辟根據地,靠的是“開拓進取、敢打硬仗”的銳氣;周建屏創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,憑的是“團結群眾、依靠人民”的智慧;符竹庭以“翻邊戰術”奇襲郯城,顯的是“靈活應變、勇于突破”的膽識……這些將領將個人命運與民族救亡綁定,用行動詮釋了贛東子弟兵的擔當——而這份擔當,早已融入撫州的血脈。

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,也是最好的清醒劑。當年,撫州百姓用最樸素的方式守護家國:云山農民付德仔以梭鏢奪槍,宜黃農民持鳥槍伏擊日軍,金溪村民為反抗暴行挺身而出;南城人程希文面對日軍誘降,一句“愿以身殉”“豈能偷生”,將知識分子的氣節刻進歷史。從抗戰時期的“浴血沖鋒”到和平年代的“平凡堅守”,變的是人生場景,不變的是刻在贛東人骨子里的精神基因。

如今,這些精神正通過抗戰老兵的言傳身教融入當下:包存生用“現在節儉,是為了將來不慌”的家訓影響四代人,曾外孫積極服務社會,主動承擔志愿服務工作;江春太以“黨叫干啥就干啥”的信念教育子女,孫女海外學成后聽從他的勸誡回國報效……當年輕一代從這些故事里讀懂“家國”的含義,當更多人把抗戰精神轉化為干事創業的動力,歷史的價值便真正得以實現。

有人說,和平年代無需再赴湯蹈火,但撫州的發展實踐告訴我們,抗戰精神從未過時。面對產業升級的挑戰,我們需要“血戰到底”的韌勁;面對民生改善的任務,我們需要“依靠人民”的初心;面對區域競爭的壓力,我們需要“敢打硬仗”的魄力。我們無需復刻戰火中的犧牲,卻需要在平凡崗位上延續“不畏難、不服輸”的勁頭;我們不必再面對槍林彈雨,卻需要在發展挑戰前堅守“敢擔當、善作為”的信念。

80年歲月流轉,贛東大地早已換了新顏,但抗日戰場上那些撫州身影留下的精神財富,始終是我們前行的底氣。讓我們帶著這份精神,在新時代的“長征路”上繼續堅守、繼續奮斗,讓抗戰精神不僅成為歷史的印記,更成為照亮未來的光芒,讓撫州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中,書寫出更加壯麗的新篇章。王金平

▲在東鄉區革命紀念公園,公安民警、消防戰士、少先隊員向革命英雄紀念碑敬獻鮮花、敬禮默哀,以此傳承紅色基因、緬懷革命先烈(資料圖)。通訊員饒方其攝

▲在東鄉區革命紀念公園,公安民警、消防戰士、少先隊員向革命英雄紀念碑敬獻鮮花、敬禮默哀,以此傳承紅色基因、緬懷革命先烈(資料圖)。通訊員饒方其攝

▲在樂安縣革命烈士紀念碑前,學生們為英烈敬獻鮮花(資料圖)。通訊員邱志超攝

▲在樂安縣革命烈士紀念碑前,學生們為英烈敬獻鮮花(資料圖)。通訊員邱志超攝